-->
内蒙古音乐家协会-抖音百科
内蒙古音乐家协会成立于1960年12月17日,并召开了第一届代表大会,最初名为中国音乐舞蹈家协会内蒙古分会。该协会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领导下的专业性人民团体,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团体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拥有来自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多个民族的音乐工作者组成的会员群体,共计约2000人,其中包括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400余人。这些会员分布于全区的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研究部门和新文艺组织,从事音乐理论研究、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创作、音乐制作、音乐活动组织等多项工作。此外,内蒙古音乐家协会还设有多个二级学会,并负责编辑出版《草原歌声》杂志。[1] 历史沿革[2]
内蒙古音乐家协会成立以来,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少数民族音乐创作者,如德伯希夫、美丽其格、莫尔吉胡、永儒布、阿拉腾奥勒等。同时,还有多位杰出的歌唱家、小号演奏家和马头琴演奏家,如宝音德力格尔、哈扎布、德德玛、拉苏荣、特木其勒和齐·宝力高等。他们的作品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深远的影响。1989年,永儒布在北京举办了个人交响音乐作品音乐会,这是蒙古族音乐家首次举办的此类音乐会,对内蒙古地区严肃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各种比赛中,许多作品和个人获得了奖项,如那日松的《草原炊烟》、若希嘎瓦的《鹰》、王星铭的《我从草原来》等均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内蒙古音乐家协会还与其他单位合作举办了多项音乐比赛和活动,如“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比赛、“民族器乐作品、演奏暨蒙古族长调演唱”比赛等,并多次参加华北音乐节。1997年,协会首次组团出国访问,在日本进行了为期40天的演出和讲学活动。自1998年起,协会开始承办中国音协的“音乐考级”。1980年,协会创办了综合性音乐刊物《草原歌声》,起初采用蒙、汉两种文字出版,但由于资金问题,汉文版于1989年停止出版。目前,《草原歌声》以蒙、汉两种文字一体的形式继续出版。80年代以来,众多音乐工作者参与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等书籍的编纂工作。 理事成员[3]
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的领导机构经历了多次换届。第一届(1960年12月)的主席为舍拉西,副主席包括宝音巴图、通福、德伯希夫、王世一、斯琴塔日哈。随后几届的主席和副主席名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