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辞

朝鲜李朝时期产生的国语体诗歌
歌辞是朝鲜王朝时期出现的长歌国语诗歌体裁,与时调(短歌)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国语诗歌的“双壁”。歌辞的自由度很高,不分章节,不限长度,每行由两句构成,每句由两个音步组成,每个音步有三四个字。作为长歌形式,歌辞对文字的依赖性强,训民正音的发明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更广泛地反映生活和自由抒发感情,突破了原有国语诗的分章的限制。

歌辞历史

歌辞最初是高丽末期僧人向民众宣扬佛教的诗歌形式之一,其发轫之作是懒翁和尚的《僧元歌》。朝鲜王朝时期,丁克仁(1401~1481)的《赏春曲》是第一篇歌辞作品,标志着歌辞作为国语诗歌体裁的确立。至16世纪中期,著名歌辞体诗人郑澈将歌辞发展到成熟阶段,其作品主要收录于《松江歌辞》中。壬辰战争时期,爱国诗人朴仁老第一次运用歌辞形式表现反侵略战争的题材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其作品主要收录于《芦溪集》。17、18世纪,歌辞题材和创作队伍进一步扩大,从注重抒情向叙事转变,平民和妇女也加入创作行列。此外,朝鲜王朝后半期出现了更为灵活的“杂歌”形式,不拘泥于固定音律模式,能灵活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歌辞的普及标志着民族文字的普及,推动了朝鲜国语文学的发展。

歌辞举例

金仁谦的《日东壮游歌》、洪淳学的《燕行歌》和李邦翼的《漂海歌》是著名的“纪行歌辞”,通常记述国内外游历的见闻。而“闺房歌辞”在岭南地方的妇女中广为流行,如《五伦歌》《戒女歌》《奉亲歌》,《思亲歌》《离别歌》《寡妇歌》《闺秀相思曲》《花煎歌》《怨妇词》《寒心歌》《秋风感别曲》等。初期的“闺房歌辞”多出自封建文人之手,充满封建伦理的说教,但后来的作品多以感叹身世、伤别、怀人为内容,反映出妇女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不满和反抗,是真实性情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