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姓

中国姓氏之一
丘姓发源于山东,丘、邱姓同源,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1位,在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77位。丘姓起源有四,一是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有以地为氏者,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二是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zēng],后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者。此为曾、丘联宗之说。三是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有宛丘[zhū]国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四是出自他族改姓,乌桓族、彝族蒙古族苗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丘姓,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后改为单姓丘氏[1]
清朝雍正皇帝时,为避孔丘讳,下令全国丘氏改为邱氏,这才有了邱氏的出现。在民国建立后,丘逢甲等人倡导复邱为丘,但有些地方的邱姓未恢复[2]
历史上的丘姓名人有五代十国时的学者丘光庭、明代文渊阁大学士丘濬、《江左文章录序》的作者丘灵鞠、近代政治家丘逢甲等[3]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丘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后向西进入陕西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今山东临淄,一说今山东昌乐),其支庶(支孙 /子孙)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最早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孔子家语》中长事齐君、后为孝子代称的丘吾(又称丘吾子吾丘子),接着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今山东曲阜东南)大夫丘弱。鲁左史左丘明后有丘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