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动物(学名:Glires),是哺乳纲中的啮齿目(Rodentia)和兔形目(Lagomorpha)动物的总称,因其门齿啃啮食物,故也称“啮齿类”“啮类总目”。其科学分类为哺乳纲-灵长总目。[1][2]它们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也是分布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个体数目远远超过其他全部类群数目的总和。[3]占哺乳动物的40%-50%,[4]其代表动物有松鼠、仓鼠、睡鼠、属兔、草兔等。[1] 啮齿动 物起源于亚洲,尤其是中亚地区。最早化石发现于中国东部古新世-始新世交界,其中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晓鼠是啮齿类的祖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早期物种展现分化,其中啮齿目比现代兔形目出现稍早,两者咀嚼等特征趋异又存在趋同演化。[5][6]啮齿动物多数体型较小(2千克以下),全身均具毛,具四种被毛:短而密柔软的柔毛、软而长的普通毛、扁长针状的针毛、坚硬粗疏的棘毛;不同种类或不同季节,其毛色差异很大。其中啮齿目与兔形目外形差异明显。头部眼耳形态与习性相关,颈部因生活方式有别。躯干部雌雄开口不同,尾部形态用于物种鉴别。四肢5趾跖行,依习性特化。啮齿动物主要的形态特征是上下颌均有一对终生持续生长的门齿,且须通过不断的啃咬来磨短这两对门齿,门齿大多无齿根,无犬齿。[7][8]兔形目上颌有两对门齿,而鼠类仅有一对。[1][9]啮齿动物中的啮齿目遍布全球;兔形目则分布于亚、欧、非、美洲。它们适应力强,多穴居;繁殖力也强,部分鼠种性成熟早、年产仔窝数多。啮齿动物 多数食草,也有例外(如松鼠兼食草与肉),它们在夜间或晨昏活动,但冬季活动量小,所以常储存脂肪或食物。[1] CITES[a]对啮齿动物实施分级贸易管控;在中国,也对其划定保护级别,以维护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啮齿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有许多种类对农、林、牧、建筑等有害,有的还能传染疾病。但也有不少种类具有经济价值,可供肉、毛皮和科学实验用。它们在人类生产建设、卫生防疫、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1]
演化历史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