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经

先秦儒家六经之一
《乐经》,又名《乐》,是先秦儒家六经[a]之一。“乐”可以感化人心,移风易俗,故诸侯亦用《乐》来教育太子,用来疏导秽乱,去其浮躁。一般认为,《乐经》是由孔子编订而成。另有说法,认为《乐经》是由周公制作而成。[2][3][4]
先秦之时,一直有“六经”之说。但到了汉代,儒家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六经”演变为“五经”,独独丢失了《乐经》。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奏立《乐经》,增加博士名额,《乐经》正式列入官学。然而,由于王莽代汉自立,其所建立的新朝仅15年而亡。王莽主政以来所立经学被取而代之的东汉王朝所废弃,《乐经》博士被遺散,《乐经》也随之湮没。可以说《乐经》的存佚,是经学史、艺术史上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5]《乐经》是否存在,自古说法不一。古文经学认为《乐经》本来存在,只是秦焚书而《乐》亡佚。此说不仅见于传世文献《庄子·天运》篇,从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中也能得到证实。今文经学则认为“乐”本无经,“乐”之源在《诗》三百篇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中。还有人认为《乐经》名亡而实存,如以明朝朱载堉清朝李光地为代表等人皆认为《乐经》即是《周官·宗伯·大司乐》。[3][6][7]
2008年7月,《乐经》的探索有了新的进展,清华大学获赠两千余战国竹简。这批“清华简”属战国中晚期,距今大约2400~2300年左右,应出土于楚国境内。内中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坑儒以前的写本。其中《乐诗》为周武王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中饮酒时所赋诗歌,疑为《乐经》原文。[5]

经名

《乐经》,先秦多称之为《乐》,称其为经则首见于《庄子·天运》,言孔子用六经教授学生,《乐经》厕列其间。乐可以感化人心,移风易俗,故诸侯亦用《乐》来教育太子,用来疏导秽乱,去其浮躁,历来被列入儒家“六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