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婚制-抖音百科
“内婚制”的对称。只能在本人所属的一定社会集团以外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这种制度有助于避免近亲繁殖,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 简介
外婚制,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间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这种社会集团的划分因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和地区而异。原始社会中的氏族组织普遍实行族外婚制,同一氏族的男女不得互为配偶。有些人类学家认为,氏族有外婚制氏族和内婚制氏族的区别。其实,氏族都是外婚的,而不是内 婚的;相互通婚的是同一部落中的不同氏族。导致上述谬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将氏族和部落混为一谈。中国古代素有同姓不婚之制,后改为同宗共姓不得为婚;朝鲜古代也有同籍贯之同姓者不相通婚的禁例;即以同姓者或宗族为外婚制集团。当代各国的婚姻制度仍然禁止一定范围的亲属结婚,近亲属是实行外婚制的。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外婚制的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繁衍,加强了各通婚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起源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从血缘集团内的杂婚发展而来。不论在母系制或父系制氏族社会,都实行这一通婚原则。外婚制与内婚制互相关联,一个部落包括若干氏族,从氏族来说是实行外婚制。而从部落来说就是内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