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是对中国戏曲界的称呼,旧时常将戏曲行当(艺术组织和艺人[1])叫做“梨园”,将戏曲艺人称为“梨园子弟”,一直沿用至今。[2][3]梨园文化发端久远,兴盛于唐代,尤其是在唐玄宗 李隆基的推崇引导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成就。[1] “梨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宗本纪》一书中。梨园在唐中宗时就已经有了,当时是皇家园林,和枣园、桃园一样,不过是个游乐玩赏的园子罢了。[1]据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是个戏曲、音乐的爱好者,他自己不仅爱听、欣赏,还能唱上两口,玩玩乐器,指挥排练。他最爱大型歌舞,于是,唐玄宗主持选拔了3000名乐师,常亲自光临指导,将艺人集中于皇宫中的梨园演练。后来,人们把皇上提供的演练场地“梨园”称代戏曲音乐行当。[2] 梨园由来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 梨园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