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喜奎

中国曲艺表演艺术家
魏喜奎(1926年8月19日-1996年3月23日),女,祖籍河北唐山,出生地为天津市蓟县,是中国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擅长奉调大鼓和北京曲剧。[1][2]魏喜奎不仅是曲艺、曲剧领域的领军人物,还精通京剧评剧和歌曲,擅长丹青。她将乐亭大鼓、奉天大鼓和辽宁大鼓的曲韵精髓融合在一起,创立了奉调大鼓这一新曲种,为曲坛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魏喜奎于1957年荣获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金质奖章,成为北方曲艺界首位获得国际荣誉的艺术家。[3][4]1992年,她作为使者赴台湾举办“鼓曲大展赛”等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的首次文化交流。魏喜奎的代表剧目包括《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箭杆河边》,《方珍珠》和《泪血樱花》等。 1996年3月23日,魏喜奎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她的徒弟有于红王苏芬许娣,丈夫为周桓。[5][6]

人物经历

早年,她的父亲魏永富和哥嫂靠说唱乐亭大鼓与唐山大鼓维持生活。1930年父亲带上她和堂弟弦师三人来到天津,在南市一家小书馆作艺。由于父亲生病,8岁开始替父说唱,当父亲病体渐好后,父女俩轮换作艺。在津门作艺十余年,她也扎下牢固的说唱基础。后来又得到天津乐亭大鼓名流王佩臣的指点,更提高了技艺。
魏喜奎
12岁随父兄到北京演唱。喜奎跟曲艺公会会长曹宝禄苦练八角鼓,学唱单弦,很快学会几段,还把曹的拿手唱段“五圣朝天”学会。喜奎私下还去开明戏院听评戏,结识了小白玉霜母女,在小白玉霜引荐下结识了京剧演员吴素秋,从此她们三人结成京评曲三姐妹。不久,曹宝禄筹办鼓界大王刘宝全演唱会,魏喜奎荣幸地拜见了刘宝全,并深得他的指点,更有长进。这时天津来人约她父女去南市庆云戏院演唱。天津地区凡来新“角儿”头天上场要摆放花篮,花篮越多说明“角儿”越红,他父女借钱买花篮摆上台面。喜奎就用“鞭打芦花”鼓曲唱段打炮。当喜奎出台亮相,头一句唱下来获得满堂好。一炮打响,在津门一唱即红。后她又结识了梅花大鼓名家金万昌,她又学唱梅花大鼓。之后她在群英戏园和小梨园曲艺厅演唱。她与京韵大鼓名家小彩舞同台演唱,小彩舞对她要改进唐山大鼓的设想十分赞成与鼓励。喜奎又在大观园曲艺厅和京韵大鼓名家白云鹏同台演唱,深得白派的启迪。她在津门演唱到1945年抗战胜利返回北平。喜奎把各流派唱腔逐步融进唐山大鼓腔内,几经磨练由唐山大鼓改成奉天大鼓,最终创成魏派大鼓“奉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