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

禾本科刚竹属植物
斑竹(拉丁学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lacrima-deae),又称湘妃竹、花竹,隶属于禾本科刚竹属,原产于中国日本地区,适合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种植,[2]在中国分布于湖南江西河南浙江等地。[3]传说,帝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称为湘夫人,因帝舜去世而伤心啼哭,泪水挥洒至竹上留下斑点,得名斑竹。[4]
斑竹属于散生竹,秆高通常为7~13米,直径3~10厘米,[5]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竹秆高度可以达到20米,直径达15厘米。[6]斑竹较耐干旱、寒冷,但不耐水湿、5°以下的低温。[7]斑竹地下茎为单轴散生,是桂竹(P.bambusoides)的一个变型,笋期在5月中下旬。[6]斑竹节间有紫褐色斑块与斑点,无毛无蜡粉,长可达45厘米,秆环及[tuò]环均甚突起;箨鞘革质,背面可疏生黄色小刺毛,并具紫褐色大小不等的块斑,箨耳2~10枚,箨叶带状;小枝具叶2~6片,也有紫褐色斑点,叶鞘无毛,叶耳不显著,惟鞘口有坚硬、放射状张开的遂毛,叶片长椭圆状被针形,宽10~25毫米,质坚韧;小穗丛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基部托有4~10片佛焰苞,后者常在顶端各具一卵形或披针形的退化叶片。[8]
斑竹为著名观赏竹种,常配置于古典园林假山、岩石处。[5]繁殖方法有母竹移植、[qiān]插、高压等,[7]它的生长与土壤、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花纹实质上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9]斑竹可药用,其主治风湿痹痛、四肢筋骨疼痛、咳嗽气喘、血崩等;[8]其秆可制工艺品,亦可材用。[5]与斑竹有关的诗有“殷红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9]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状的竹类。竿高可达20米,粗达15厘米,幼竿无毛,无白粉或被不易察觉的白粉,偶可在节下方具稍明显的白粉环;节间长达40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稍高于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