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值,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3]以草履虫为例,由于食物结构等原因,当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相处时,大草履虫总会灭绝;当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相处时,二者却能稳定地保持共存。[4]根据这一现象,格乌司提出了竞争排斥法则[a]。
1894年,英国生物学家斯蒂尔在解释菲律宾群岛的鸟类分离而居现象时,观察到物种生态位的分离,但未对生态位这概念作详细说明。1910年,美国学者约翰逊(Johnson)首次提出“生态位”一词,然而,他并未对生态位进行明确的定义,生态位未被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概念。1917年,美国生态学家格林内尔(Grinnell)最早给出生态位的定义,侧重从生物分布的角度解释生态位概念。[6][1]1927年,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Iton)认为生态位是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功能地位,学术界将其总结为功能生态位学说,这是首次从生物功能的角度考虑生态位。1957年,英国生态学家哈钦森(Hutchinson)提出生态位是一种生物和它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全部相互作用的总和,也就是把生态位看作一个生物单位所有生存条件以及它能够利用的所有资源的总和,将生态位拓展到生物的空间位置、功能位置和环境位置等诸多方面,即多维生态位。[7][2] 生态位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测度、生态位重叠与分离、生态位扩充与压缩、生态位演进、生态位态势等,[8]具有时空性、层次性和组合性、功能性和可调节性等属性。[6]在生态位理论日趋成熟的背景下,生态位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发展出城市生态位、企业生态位、组织生态位、信息生态位等理论,[1]但生态位也面临着生态位内涵界定困难、建模缺乏普遍性[b]等争议。[9] 定义及命名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