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沆-抖音百科
陈沆(1785年—1826年,一说1825年)是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也是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他,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2][3]陈沆出生于湖北蕲水(今浠水县)的一个下层官僚家庭,他的家族中有苦读经书的曾祖父和终生未仕的祖父。[4][3]他的父亲陈光诏是一位清乾隆己亥(1779年)举人,官授知县,以梗正的为官作风和善政而闻名。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举,二十四年(1819年)中进士一甲一名。[5][3]他的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因此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位。清道光二年(1822年),他被任命为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又担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他的官职最终达到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的具体去世年份有不同的记载,《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年),而《陈修撰沆传》则认为他去世时年四十一,应为道光五年(1825年)。[6][3]他的墓地位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7] 今传《简学斋诗存》4卷、《简学斋诗删》4卷,共收诗360余首,《蕲水县志·艺文志》录《咏史乐府》13首,为集外诗。此外有《简学斋赋钞》1卷。另外, 陈曾手录诗稿为《白石山馆诗》,上海图书馆存有1961年影印本。诗、赋等合编为《陈流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3] 主要成就
陈沆于嘉庆后期至道光初年“以诗文雄海内”(周锡恩《陈修撰沆传》)。他对龚自珍十分倾倒,称其所著古文为“奇宝”(陆献《简学斋诗存跋》),又与魏源为“讲学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质难,期达于精而后已”(陈曾则《先殿撰公诗钞后序》)。他著《诗比兴笺》,着意推求古人通过比兴手法言志讽世之意,主张“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杂诗》)。陈沆的诗较富有现实内容,反映了嘉庆年间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朝城》《河南道上乐府四章》《濮[pú]州道中》《兰阳渡》等,揭示了吏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贯穿着作者济世悯民的胸怀。赠答之作,也富有真情实感。不过由于作者中年以后锐意朱熹之学,诗作多有性理色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