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毓美墓-抖音百科
栗毓美墓位于山西浑源县城东门外,是清道光年间河东河道总督栗毓[yù]美的墓地。栗毓美因其治理黄河的功绩而受到清道光皇帝的赞赏,在他去世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衔,并获得敕建坟墓的荣誉。栗毓美, 字韩辉,号朴圆,是浑源城的人。他于清嘉庆二十年成为举人后,历任河南宁陵知县、开封府知府、湖北按察使和河南布政使等职。道光年间,他因在治理黄河方面有丰富经验,被调升为河东河道总督,专门负责黄河的治理工作。栗毓美墓占地面积为99324平方米。墓地的大门外两侧立着两座高达五米的汉白玉巨碑,墓高一丈六尺,台高二尺五寸,全部用汉白玉围砌。墓室内的墓志铭是当时的两广总督林则徐所撰写。栗毓美墓于1965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功绩
黄河下游河道两岸均有不少滩地,尤其河南河段,河宽滩广,每遇伏秋大汛,洪水漫滩,将滩面冲成许多串沟,首尾与大河相通,往往分溜成河,冲刷大堤,造成决口之患。栗毓美到任伊始,经过调查研究,对整治滩面串沟隐患,十分重视。道光十五年秋,北岸原武、阳武(今原阳县境)两汛串沟分溜,刷成支河,沿堤上下40余里,处处吃紧,险情严重,栗毓美亲到工地指挥抢险。这一带堤防,原不靠河,平时未备工料,若用秸埽抢护,堤段太长,不可能全线厢修。鉴于当时滩地民房被淹浸塌,房砖颇多,认为砖与石相仿,故决定收买当地民砖,试抛砖坝抢 护,计自阳武板张庄至孙家堤30多里的堤段,经40个昼夜抢修,共筑长短砖坝60余道,从而挑溜外移,化险为夷。这些老砖坝,一直保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道光十六年二月阳武三堡串沟过溜,逼近堤根,串沟宽一百二十余丈,深一至二丈,亦采用砖坝截堵串沟,不久淤为平地,效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