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

轮胎内廓支撑轮胎的金属部件
1
4
轮毂又叫轮毂、钢圈、轱辘、胎铃。是轮胎内廓支撑轮胎的圆桶形的、中心装在轴上的金属部件。轮毂根据直径、宽度、成型方式、材料不同种类繁多。[1]
最初的车轮是由一根能够滚动的圆木制成的。古代车毂,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形制:第一种是直筒形的或算珠形的。第二种是像削去尖端的枣核,呈腰鼓形。第三种为壶形。[3]1888年,英国人约翰·博伊德·邓禄普取得了充气轮胎的专利。20世纪初,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轮毂和轮胎开始逐渐演变成当下的形式。但是早期的金属轮毂大多为铁或钢材质,重量大,影响到了车辆速度的提升。在20世纪20年代,铝合金轮毂被运用到了赛车领域。20世纪60年代,铝合金轮毂开始普及。20世纪70年代铝合金轮毂的发展就此提速。[4]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汽车铝合金轮毂生产技术。[5]
轮毂作为汽车行驶系统中的重要部件,起着承载、转向、驱动和制动等作用,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行驶安全性、操纵的稳定性、乘坐的舒适性等。[6]合金轮毂多以铝为基本材料。和钢轮毂相比,合金轮毂具有节能、安全、舒适等特点,所以越来越多的汽车已经把合金轮毂列为标准配置。[7]

历史发展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古代器物中,车子具有最复杂的结构,主要由车轮和车箱两个部分组成。车轮比车箱更为重要,只有发明了轮子之后,才出现了车子。《说文·车部》定义车为“舆、轮之总名也”,明确指出车轮和车箱是车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关于车轮重要性的论述。《后汉书·舆服志》指出,古人看到旋转的蓬草发明了轮子,随后根据轮子发明了车,轮子和车相乘,使运输变得无限远,承担了运输的重任。因此,研究古代车制应当从研究车轮开始。最初的车轮是由一根能够滚动的圆木制成的。考古发现的古代车毂,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形制:第一种是直筒形的或算珠形的。第二种是像削去尖端的枣核,呈腰鼓形。第三种为壶形。甘肃武威磨咀子48号汉墓出土的[yáo]车,“轮毂为壶形”q》。长沙203号汉墓出土的轺车,“车毂的侧面轮廓线,很与当时的壶相似,大端为壶底”号,此外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贵州兴义汉墓、湖北光化汉墓出土的轮毂,也均为壶形。这三种不同形制的毂,代表了轮毂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