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犨[chōu],约生于公元前675年左右,晋大夫毕万之孙,[1]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勇力闻世,晋国魏地(今山西安邑)人,姬姓,魏氏,名犨,谥武,故魏犨又称魏武子。[2] 毕万因随晋献公消灭耿、霍、魏三国有功,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赐封魏地,并任命为大夫。毕万死后,芒季承袭父亲毕万担任魏氏的领袖,魏犨则是芒季的儿子。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魏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1]魏犨忠心耿耿地追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历经艰辛。[3]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晋国登上大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念及魏犨多年出生入死保卫自己的安全,册封他为晋国大夫。[4]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爆发。魏犨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堵截楚国败兵,重创楚军。同年,晋文公攻曹,俘曹共公。魏犨与颠颉不满约束,擅攻助晋的僖负羁并烧其家,魏犨受伤。晋文公怒,欲杀二人。因魏犨体健,晋文公认为他尚能作战,遂赦免之,而颠颉被杀。[2][4]
人物生平
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魏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后(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晋国登上大位,是为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晋文公。晋文公念魏武子多年出生入死,保卫自己的安全,册封魏武子为晋国大夫。魏武子由于从晋文公重耳出奔,被称为五贤臣之一,功劳很高,为魏氏在晋国奠定了更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