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地志》(Kuodi Zhi),通常被翻译为《Comprehensive Gazetteer》或《Description Encompassing the Earth》,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 ,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全书原为555卷,包括正文550卷和序略5卷。《括地志》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纂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地理著作奠定了基础。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原书字数无考,今《括地志辑校》四卷,约13万字。[1] 内容简介
《括地志》舆地类史籍。又名《魏王泰坤元录》《贞观地记》《贞观地志》《魏王地记》《括地象》,是记述唐贞观年间疆域政区的地理书。唐李泰主修,肖德育等撰。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 李泰于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奏请修撰《括地志》是唐王朝对全国政区进行改革,将全国划分为10道358州(内含41个都督府)1551县。魏王李泰以此为纲,编著了一部全面反映盛唐时代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的专书,贞观十六年(642)成书。该书按当时的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志旧闻,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及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多为唐宋著作所引用,遗憾的是南宋后此书散佚。 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