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剑篇

曹禺、梅阡、于是之合著的作品
《胆剑篇》的是曹禺梅阡于是之同志合著。是历史剧创作的一部好的作品。《胆剑篇》(与于是之、梅阡合作)取材于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但作者真正的用意却不在重新演绎这个关于复国的故事。

历史背景

1960年代初期,我国由于天灾人祸使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曹禺执笔创作了这部五幕历史剧。《胆剑篇》通过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而后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故事,启发弱小国家的人民,只要能卧薪尝胆、奋发自强,就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剧本发表后受到广泛的称赞。茅盾指出:这个作品,在所有的以卧薪尝胆为题材的剧本中,不但最后出,而且也是惟一的话剧。作为最后的一部,它总结了以前的一些剧本的编写经验而提高了一步。
越王勾践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人物。他虽然已当了俘虏,但还据理力驳夫差,严辞斥责吴国欺凌弱小、残杀无辜是不勇不义,为此险些被处死。但是为了实现复国大业他不得不暂敛锐气,控制感情,向吴王谢恩并作前马。在夫差故意挑起勾践的心头之火,又突然提出要与勾践结为亲家,并立即带勾践之女回姑苏完婚时,勾践为完成复国大业,也委曲求全违心地答应。这是他性格中主导的一面。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忽视他“不可与共安乐”的本性。勾践的卧薪尝胆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为了复兴大业,他可以听纳忠言;可是在他重登王位后,当苦成老人忠言直谏,骂他没有骨气时,他又觉得伤了他君主的“尊严”,也怒其“无礼”,命令士兵把苦成抓起来。就是对于范蠡文种,他内心也充满了矛盾。他知道他们忠心能干,但又不满意他们过分能干,所以文种的耿直使他感到“不驯顺”,说文种的话“说得太重”;范蠡的机警也使他感到“难驾驭,不能长居人下”。这些刻画显示出他性格的复杂。

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