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床, 又叫“罗汉榻”,是左右和后面装有围屏但不带立柱顶架的一种家具,在中国古代用以休息和待客的卧具。[1]罗汉床,名为床,实为榻,是榻几类家具中比较大的一种,因与寺院中罗汉像的台座相似而得名。 [6]
汉朝以前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清朝以前,甚至民国初年,国人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在床上或炕上。榻和罗汉床的主要功用是待客。自唐至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绘画作品,频频可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明代以降,特别是在清代,这种礼仪已成定式。因此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逐步强调自身的装饰,三屏风式罗汉床即为一例。[7] 罗汉床主要由床围和床座两大部分构成,床座由束腰和腿足构成。根据床围、床座、束腰、腿足可将罗汉床分为不同种类。[3]床围常见形式有独板围子、攒边装板围子、攒接围子等。根据围子片的多少,又可分为“三屏式”“五屏式”“七屏式”。一般来说,“三屏风式”,即后、左、右各一片;“五屏风式”,即后三片,左、右各一片;“七屏风式”,即后三片,左、右各两片,在明式罗汉床中很少见,到清中期以后才流行。[1]以束腰造型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类型。[3]
罗汉床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艺术格调与儒道思想一脉相承、内生贸易与商业设计相融共生,由家居演化,通过罗汉床可以感受家庭社交传承的力量,也能窥见盛世文化中的休闲雅境。[1]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