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魁亚,1897年9月5日(农历)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自少性刚强,勇于负责,7岁读私塾,12岁进海丰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后考入海丰中学,与彭湃烈士结成莫逆之交。1919年9月,在海丰中学毕业后,曾在海丰第一高等小学任教员,并任过海丰县教育局长。
人物生平
辛亥革命后,海丰新旧势力的斗争很激烈,海丰中学的师生明显地分成两大阵营。以彭湃、陈魁亚、郑志云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忧国忧民,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经常开展各种爱国运动问题的讨论和宣传。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以赞助袁世凯复辟帝制为诱饵,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于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迫使袁世凯卖国政府屈服,引起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愤慨,纷纷起来反对。抗日反袁的浪潮卷到南粤,1916年5月7日,陈魁亚等进步学生举行了“五七”国耻一周年的纪念集会,并举行了反日爱国的示威游行,对海陆丰人民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教育和动员,在这个基础上,组织了“群进会”,探讨中国革命的前途,并开展一些反帝反封建的实际斗争。是年秋,大地主豪绅陈月波阴谋在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方饭亭”旁为林干材竖石像,歌颂这个杀害几百名农民的刽子手“功德无量”。彭湃、陈魁亚等通过贴墙红(墙报)历诉林干材的罪行,并与陈月波进行说理斗争,逼使反动势力把林干材雕像沉于大海。[1]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陈魁亚和郑志云等组成海丰县学生联合会,开展爱国宣传,抵制日货。同年8月,彭湃从日本血书“毋忘国耻”四个大字寄给海丰学生联合会,表达了留日学生的支持。陈魁亚积极组织话剧团和演讲队下乡宣传反日爱国的道理。[1]
1921年夏天,彭湃从日本学成回到海丰,成立“社会主义研究社”,陈魁亚、郑志云、陈修、林盨[xǔ]、林铁史、李国珍等成为该社重要成员。通过“社会主义研究社”的活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把一批进步青年培养成为后来农民运动和苏维埃时期主要领导成员。1921年10月1日,彭湃被任命为海丰县劝学所长(次年改为教育局长)后,挑选陈魁亚等为局员。陈魁亚全力协助彭湃搞好教育改革,振兴海丰教育事业,制定了“普及教育,办农民夜校,务使教育为劳动者和贫民服务”的教育方针,使教育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