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

石油地质学家
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持玉门油矿白杨河、鸭儿峡油田的勘探发现及开发技术工作。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科研成果“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大庆萨尔图油田146km2开发方案的负责人之一,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长期致力于渤海湾盆地的综合研究,执笔完成的《渤海湾油气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完成者之一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集聚(区)带的理论和实践——以济阳等拗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2][3]

生平简介

李德生,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虹口区(祖籍江苏苏州
,幼年随父母在江苏苏州门外石灰弄居住。在苏州上过私塾,在上海读完小学和初级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上海市,被迫转移到浙江丽水地区,毕业于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1941年考入重庆国民政府时期的台湾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7月自愿到西北地区甘肃油矿局玉门油田地质室工作,并被分配到由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领导的第一支重力队,在河西走廊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从事1∶5万比例尺的重力、磁力测图工作,并进行路线地质调查,交通工具是两辆驴车和马匹。为得到祁连山重力降的数值和地壳均衡补偿校正值,他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分水岭。与翁文波合作撰写了《南山第四纪冰川初步研究》论文,发表于1946年中国地质学会志第26卷。1946年,他参加由著名石油地质学孙健初领导的地质详查队,每天步行穿越于丘陵山地之间,住在蒙古包中,完成了1∶5万祁连山前火石山背斜带详查图,交通工具是骆驼。后又参加大红圈构造1∶1万细测填图工作。
李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