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仁寺-抖音百科
弘仁寺创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因其中供奉旃檀佛像,故又称旃檀寺。该寺位于北京北海西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时毁于战火。[1][2] 历史沿革
弘仁寺原为元朝虎城,即皇家动物园。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虎城迤南,将原有的殿宇拆毁,改建为“清馥殿”。清康熙四年(1665年)改建为佛教寺庙。在该寺修建的过程中,把京城西单鹫峰寺里的旃檀佛像(释迦牟尼立像)移至寺内供奉,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旃檀寺”,藏语为“大悲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为对义和团火攻西什库教堂进行报复,借口旃檀寺内为“拳匪窝点”,遂纵火焚毁,旃檀佛像下落不明。清末,寺址曾为禁卫军营地;民国后又作为模范团驻地,仅存佛塔塌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国防部几大总部的驻地,盖起了多座大楼。 建筑特点
弘仁寺名为藏传佛教的寺院,但其结构布局基本是按汉式佛教寺院而建。在整个寺院的中心位置大宝殿前耸立着一座精美的藏传佛塔,继承了汉唐时代寺院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的方式。清代时的弘仁寺规模宏大,坐北朝南,山门东西两旁各有一栋木牌楼,西边牌楼上额书写“普度能仁”,东边牌楼上额书写“广恩敷化”。寺前有一戏楼,坐南朝北与山门遥相呼应。山门前有石桥三座,桥下为方形水池,此水池中的水来自东面的北海。池北为天王殿,殿东西两峙有钟鼓楼,天王殿后为慈仁宝殿,两旁有配殿,东配殿为弼教殿,西配殿为翊化殿,再往后为大宝殿院内,东配殿为普慧殿,西为觉德殿。在慈仁宝殿与大宝殿之间原有藏式佛塔一座,塔前有很多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