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观

唐朝时期的官员、诗人
李观(公元766年——794年)字元宾,先为陇西(今属甘肃)人,后家江东[1]李观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卒于德宗贞元十年,年二十九岁。(新唐书本传不载卒于何年。此据韩愈撰墓志及直斋书录解题)[2]
李观年二十四,举进士后三年,为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与韩愈同登第。贞观九年,李观试博学宏辞,观中其科,而愈不在选,官太子校书郎[3]贞观十年,李观病卒,孟郊以诗哭吊,韩愈为作墓志铭[4]
李观父亲去世后,李观就刺破皮肉,用血写出《金刚般若经》《随愿往生经》各一卷。[5]唐末陆希声辑其文为《李观文集》三卷,北宋赵昂复辑遗文为《外编》,今存。《全唐诗》存诗四首。[4]

人生经历

观为文不袭沿前人,独辟蹊径,时谓与韩愈相上下。及观早夭,而愈后文益功。韩愈称其“才高于当世,而行出于古人”(《李元宾墓铭》)。大顺中,(公元八九一年)陆希声集其遗文,为文编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全唐文》录存文四卷,《全唐诗》录存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