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府君-抖音百科
崔府君,又称崔判官,是中国民间俗神之一,也曾是道教重要的崇拜对象,是酆[fēng]都天子殿四大判官之一,为执掌生死簿的阴律司判官。信仰起源于唐代北岳山神的一个分化形象,“府君”之称源自泰山府君,兼有山岳神和地狱神双重属性。其本名有崔瑗、崔子玉、崔珏、崔浩、崔元靖、有姓而佚名六种说法,其中崔珏[jué],字子玉,隋唐时祁州鼓城人。其典型形象为:戴软翅纱帽,穿圆领红袍,束犀角大带,踏歪头皂靴,长一脸落腮胡须,瞪一双圆眼,左手拿善恶簿,右手执生死笔。[1][5][2][8][3] 崔府君信仰流行早期,主要分布在北岳周边,即河北中部、毗邻山西的太行山区,信仰中心为磁州。唐代崔府君故事多发生于“冥府”,最先以长子令崔珏崔判官的形象出现在“入冥记”中,唐贞观年间为其建祠塑像,追封护国显应王等封号。宋元时期,被引入道教神灵行列。北宋张师正《括异志》中相关故事为此期代表作。到南宋,正式进入国家祀典,成为合法的、正统的地方神灵,产生“泥马渡康王”“神马拥王舆"和“拥羊之梦"等一系列故事,后期崔府君诞辰日成为节庆日。元代被皇帝封为“亚岳”,摄享南岳之事,此时崔府君故事多保存于元曲中,如《崔府君断冤家债主》,人们把崔府君“断冥狱”和包公相提并论。鼎盛期主要为明清时期,此时期,地方民众为神灵勒石留名、刻书扬名等,催生出明代《西游记》、清代《说岳全传》等文学作品。[9][8][3][6] 崔府君的艺术形象常见于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例如《西游记》通行本第九至十一回,即“唐太宗游冥”故事中,就以较多文字塑造了“崔判官”形象,随着小说广泛传播,其形象也深人人心。此外,在民俗生活中,奉祀崔府君的宗教活动,建有磁州崔府君庙等庙宇,还催生出六月六、十月十等宗教节日。[8]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5] 名号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崔府君”形象是在官方与民间长期互动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其形象不断变化,涌现出了“崔判官”“崔相公”“崔府君”“崔子玉”“崔珏”“崔元靖”“崔文瑞”等不同的称呼,以及长子令、滏[fǔ]阳令、冥府判官等不同的职位。对崔府君这一人物形象的确定,历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也都曾予以讨论,但神祇一事,难以定论,故而争论不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