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抖音百科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俄语: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英语:Sergei Yesenin,1895年10月3日-1925年12月28日)[1],苏联抒情诗人、乡村诗人,俄罗斯抒情和意象派诗歌的代表,[6]是苏联诗歌的奠基者之一。[3]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出生于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现名叶赛宁诺村)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2][4]他五岁开始学习,九岁开始写诗。[3]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3年,叶赛宁考取沙尼亚夫斯基莫斯科人民大学文史科旁听生,并开始与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成员交往。[7]1914年初,叶赛宁与伊兹利亚诺娃结婚。[5]同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3][4]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随后出版诗集《扫墓日》,其中有优美的风景诗,也有带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诗。同年和伊兹利亚诺娃离婚。[5]1917年,二月革命后叶赛宁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3][4][8][9]随后与赖赫结婚,定居彼得格勒。[5]1919年,他加入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叶赛宁离开意象派。10月与赖赫正式离婚。[5]1922年5月,叶赛宁与邓肯结为夫妻,次年离婚。[5][10]1924年,出版了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1924年至1925年,叶赛宁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作品。1925年6月,叶赛宁与托尔斯塔娅在莫斯科举行婚礼。[5]同年12月28日,叶赛宁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自杀身亡[a]。[4][9] 叶赛宁在创作中永远保持独特个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12]同时他具有较大的创造力,在艺术上吸收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之长,并从民歌中汲取了拟人与拟物的手法,形成独具一格的叶赛宁意象体系和诗歌美学传统;此外,创作时经常巧妙运用象征和通感的手法,还善于运用色彩的象征,创作精美绝伦、绚丽多彩的风景诗和抒情诗。[9][12]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自然意识,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情景交融、物我混合、浑然一体,是那种对自然的灵性眷眷不舍的柔情。同时,将“田野的哀愁”通过自然、精巧、富于音乐美和图画美的手法传达给读者;[9][13]叶赛宁一贯重视形象的更新和开掘,他的意象主义诗歌体系具有四点艺术特色:一是新颖独特的,二是绚丽多彩的色彩象征,三是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寓情于各种意象之中,四是诗的音乐性;在创作中还倡导保持人作为人的优良品质,注重对人性本身的剖析,追求人类精神境界的完美和净化,让世界充满爱,使人类与大自然变得更为和谐。总体来说,其诗歌风格主要具有多情、真诚、纯净三个特征。[12][14] 叶赛宁的诗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浓烈的爱和情,其中固然包含了他对民族传统的景仰、对故乡自然风光的赞叹,对俄罗斯精神、性格的弘扬等。[12]他短暂的一生写了大量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诗篇,但也写了一些主题朦胧、感情晦涩的颓废诗作。他一生共留下了近四百首抒情诗,十几首叙事诗,两部诗剧,还有一些论文、散文、游记、杂记等,他的许多佳作被谱成歌曲广为流传。[3]叶赛宁独具一格的意象体系和诗歌美学传统,对现代俄罗斯诗歌,尤其是抒情诗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12]此外,许多国家都有叶赛宁诗歌译本。如前南斯拉夫就出版了两套不同版本的《叶赛宁诗歌全集》。英国和意大利,也分别于1922、1923年首次翻译介绍了叶赛宁的诗歌作品。[15]而中国是从1922年开始,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们,如鲁迅、沈雁冰(茅盾)和蒋光慈等便在报刊杂志上谈论过叶赛宁。[1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