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袋貂(拉丁学名:Spilocuscus maculatus,英文名:Common Spotted Cuscus),又名短尾斑袋貂,[2]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约克角地区特有的负鼠类物种。[2]2023年,斑袋貂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附录Ⅱ[a],[6]保护状况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5]
斑袋貂的平均体长约为40-50厘米,尾巴的长度约与身体相等。其体重在2-4公斤之间。[7]它有卷曲的、可抓握的尾巴,以帮助攀爬,尾巴靠近身体的上半部分覆盖着皮毛,而下半部分内表面覆盖着粗糙的鳞片,以便抓住树枝。它还有一个圆形的头部,小小的隐藏的耳朵,浓密的皮毛。[8] 斑袋貂是树栖动物,[3]有像猫一样狭长的瞳孔,为夜行动物,晚上猎捕食物,白天在树上自建的平台上睡觉。斑袋貂是杂食动物,食用包括植物的叶子、果实、树液、花蜜、嫩芽,还有在植物上生活的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抓到什么吃什么。斑袋貂一般很害羞,[9]通常是一种安静且温顺的动物,有独居的特性。[7]它们实行一夫多妻制,通常会与多个伴侣交配,全年都可以进行交配,并在树枝上进行求偶行为。[8] 演化
已知最早的有袋类动物(Metatheria)是类似负鼠(opossum)的辛德罗菲斯(Sinodelphys szalayi),来自中国早白垩世(early Cretaceous)的义县组(Yixian Formation)(距今1.25亿至1.21亿年)。白垩纪(Cretaceous)有袋类动物化石在亚洲和欧洲的其他地区也有发现,但它们在北美洲的出现频率要高得多。这可能反映了世界不同地区在化石收集工作上的差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