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圻

明文献学家、藏书家
王圻(1530年-1615年),字元翰,号洪洲,亦号普始,明朝时期的政治人物、学者及藏书家[1]。他是上海人,原籍江桥(今属上海市青浦区)。他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成为进士,曾任清江知县、万安知县等职,后晋升为御史。因其直言敢谏的性格,他曾被贬谪为福建金事,后又被降为邛州判官。张居正去世后,王圻得以复起,担任陕西提学使、神宗傅师等职务。晚年辞官回乡,致力于著书立说,被誉为松江府四大藏书家之一。

人物生平

王圻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早年在诸翟接受教育。他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通过乡试,次年即考取进士。起初任职于江西清江县,后来转任万安县知县。由于直言不讳,他与当时的首辅高拱发生冲突,因此被外放为福建佥事,随后又降职为邛州判官。尽管如此,他在万历年间仍然有机会重新获得职位,先后担任多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了晚年,王圻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在松江之滨的梅花源定居下来,自称“梅源居士”。

学术贡献

王圻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藏书而闻名。他编撰了《续文献通考》共254卷[2],这部著作吸收了《通志》的优点,遵循《文献通考》的体例,增加了6个新的分类,共计30个类别,时间跨度从南宋嘉定年间至明万历初期。此外,他还与儿子王思义共同编写了《三才图会》106卷[3],涵盖了古代宫殿、器具、服装、珠宝等方面的知识,并配以插图,对后代研究古文物和古建筑具有重要意义。他还主持编纂了《青浦县志》,这是该县的第一部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