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首个都城
“丹阳”一名,即丹水之阳,始于商州市(今陕西商洛)。因古商州因秦时商鞅变法有功,被秦孝公封邑于商州而得名,因它的位置在丹江之阳,故称丹阳。丹阳是楚国立国后第一个国都。丹阳非地名,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是随着楚人的迁徙路线而不断移动的。“丹阳”也和秦楚在武关道多次发生军事战役有着重要的联系。[1][5][2][3][4][6]
商代末年,楚氏族为了躲避商朝的征伐,不断进行集体迁徙。鬻熊时丹阳在商州市(今陕西商洛),到了鬻熊之子熊丽时,随着楚人的迁徙路线,沿着丹江迁到了河南省淅川县东部淅水与丹江的交汇处马蹬镇附近。再往后,熊丽之孙熊绎又率部族沿丹水南迁至今河南淅川县李官桥下寺一带,都城仍名“丹阳”,也叫“龙城”。到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期,楚武王熊通便由荆山沿着沮水东南迁于枝江的丹阳。公元前689年,楚武王熊通之子楚文王立国,又由丹阳南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北)。[1][5][2][3][4]
战国时期,楚仍都于郢。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在郢设置南郡。秦的武关道,即楚民族由关中东迁的路线,是由京城咸阳通往南阳郡和南郡的一条驰道线。[3]可以说,长安蓝田武关道最早是由楚人在民族迁徙中间用铁脚板踩踏出来的。[1][5][2][4]

丹阳来由

商代末年,楚氏族为了躲避商朝的征伐,不断进行集体迁徙。从始居地的楚丘(今河南滑县东),经过六次迁徙,到达今陕西大荔县的荆山,附属于周邦。后来又发展到今西安市东南的荆溪河谷。楚部落的首领鬻熊率领族人参加周武王的灭商战役后,受封为“楚子”,在今陕西商县一带的楚山、楚水间立国。[3][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