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

福建省福州市的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之一
寿山石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之一,是以寿山石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因材施艺、以色取巧的艺术特点。[3]
寿山石雕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雕工采用寿山绿色老岭石,刻制成握猪作为殉葬品。[4]唐代,寿山石雕制成香炉、念珠、法器等佛事用品。宋代是寿山石雕艺术首个繁荣期,王公贵族生前收藏赏玩寿山石,死后亦用寿山石为材制作随葬品。元、明时期,寿山石雕篆刻进入“石章时代”,伴随着文人用印的普及,寿山石印钮雕刻获得较大发展空间。清代寿山石成为上等雕刻材料,寿山石雕艺术得到发展,乾隆时期,寿山石雕刻风格开始吸收玉雕的工艺造型和表现手法而完全倒向奢华。同治、光绪年间,形成了西门派和东门派。抗日战争爆发后,寿山石雕行业萎缩,艺人纷纷改行谋生,1950年,寿山石雕从业人员仅剩十余人。自1954年起,福建工艺美术行业开始组建手工业合作社,到1955年已有985个合作社。1958年,东门、西门派原有生产组织合并成立“福州市石刻厂”[a]。截至1965年,寿山石雕行业走出低谷,雕刻技艺进一步提高。1966年至1976年,寿山石雕从传统题材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建设题材转型,20世纪80年代,受到现代美术学院教育的年轻艺术工作者相继进入寿山石雕行业。[3]20世纪90年代初,寿山石雕交易活动日益增加,截至2002年,据不完全统计,福州的寿山石雕专卖店达500多家。[5]寿山石雕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寿山乡[2]寿山石雕的工艺流程为相石、雕刻、修光、磨光等。[6]主要派别有东门派、西门派、当代学院派。[7]
寿山石雕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灵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文化价值。[8]2006年5月,寿山石雕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历史沿革

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