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女作家道纲母用假名文字写成了不朽的名著《蜻蛉日记》。这部作品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的故事、传说以及白居易等人的诗句,甚至把汉语的修辞方法也运用于其中,从而开辟并拓宽了日本假名文学的创作途径和方法。《蜻蛉日记》之所以印有中国文学的痕迹,不仅和作者幼时所受的教育有关,而且和她痛苦的身世有密切的关联。作者与白居易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写实主义方法产生共鸣,促使了这一划时代作品的诞生。《蜻蛉日记》也被认为是平安时代社会关系和风俗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对当时已婚夫妇生活的宝贵见解。 作品解说
《蜻蛉日记》(又名《蜉蝣[yóu]日记》),作者右大将道纲母。该作品是自天历八(九五四)年到天延二(九七四)年的自传日记,分为上,中,下三卷。书名源于日记原文 "なほものはかなきを思へば,あるかなきかの心ちするかげろふの日记といふべし(痛感人世虚幻,遂以难辨生死的蜉蝣之日记为名)。作者是藤原兼家的夫人,为其生下了道纲,无奈丈夫却频频与情人往来,渐渐来访自己住处的次数就少了。作者于是将对丈夫的愤怒、嫉恨、绝望能情绪记下,并且抒发了对自身无常命运的感叹,对道纲的母爱和对佛教的倾倒。作中和歌有两百六十一首,属"なげきつつひとりぬる夜のあくるまはいかに久しきものとかは知る(叹君疏往来 枕夜待黎明 不堪侯门耻 何求解我心"最为出名,该和歌被收录进了《百人一首》。作为女流日记的先河,作品对以《源氏物语》为首的多数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 且被推崇为对自身心情和经验客观自叙文学的先锋之作。在英文中,《蜻蛉日记》通常被称为《薄纱岁月》,这是爱德华·赛登斯蒂克(Edward Seidensticker)的第一次英译的标题。蜻蛉这个词有三种可能的含义:可能指蜉蝣;热浪;或薄薄的蛛网,这是英国东方学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提出的含义。 经典片段
道纲放鹰是《蜻蛉日记》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兼家久不来访,由于累积的不安和不满,作者精神恍惚,以至于想不开,欲一死了之。但是想到留下道纲孤苦一人,便不忍离开。转而对道纲表明自己想要出家为尼脱离浮世。道纲年幼未能理性地面对母亲的想法,而是报以感性,放声痛哭扬言自己也要出家为僧。见事态严重,作者于是转移话题问道:"鹰要怎么办",试图缓和道纲的情绪,道纲却出乎意料做出了更为极端的行为。他默默站起,慢跑到鹰跟前,将其放生了,连一旁的侍女们也都流泪哽咽。道纲宁可舍弃珍视的鹰都要随母出家,见此情景,作者也不得不放弃了出家的念头。随后作者吟诵的和歌"あらそへば",包含了亲子之爱和对人生的深切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