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病

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分为珠蛋白肽链合成数量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异常血红蛋白病两大类。其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以α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最常见。[2]截止2021年,全世界报道的异常血红蛋白已达827种,常见的有镰状细胞贫血、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氧亲和力增高血红蛋白病和血红蛋白M病等。[3]
血红蛋白(Hb)是一种结合蛋白,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为人体的新陈代谢供氧。一旦血红蛋白基因发生变异,就有可能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和携氧功能,导致血红蛋白病的发生。[7]血红蛋白病临床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缺氧或代偿性红细胞增多所致发[gàn]等。[4]
对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主要是对症治疗,如输红细胞、防止继发性血色病及脾切除;对诱发溶血的因素如感染等应积极防治;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匹配的供者,可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8]镰状细胞贫血尚缺乏有效治疗办法,对症治疗可以减轻症状与痛苦,帮助病人度过危象时期尤为重要。[3]
人类对血红蛋白病的研究始于1910年,1949年L.Pauling等首先证明了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红细胞中含有一种异常血红蛋白。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7]世界人口中约5%有珠蛋白变异,[4]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多见于东南亚、地中海区域,中国西南、华南一带为高发地区。[2]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严重疾病,患者多于幼年死亡。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平时溶血较轻者预后较好,氧亲和力增高血红蛋白病预后较好,一般不影响寿命。[3]

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