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寿,193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2],曾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工作,[10]任北京军区文工团的舞蹈编导。[4][1]
黄伯寿在1957年时,与当时的同学李仲林共同创作编导毕业实习作品,大型舞剧《宝莲灯》。[2][3]1964年,参与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舞蹈编导工作。[11][5]后在1976年,黄伯寿用蒙古族舞蹈 律动编创的舞蹈《草原女民兵》上映[6][12]1982年,黄伯寿与他人共同编导的歌舞剧《剑》上映。[7]1995年,黄伯寿与蒋祖慧共同撰写剧本及编导一部讴歌民族之魂的舞剧《元神祭》。[9][13] 人物经历
1955年,北京舞蹈学校开办首届编导训练班,[3]1957年,北京舞蹈学校的编导黄伯寿和其同学李仲林决定将“劈山救母”的戏曲故事移植过来,作为毕业实习作品,合作创作编导大型舞剧《宝莲灯》。[2][3]在苏联专家查普林、京剧艺术大师李少春等名师名家的指导下,《宝莲灯》搬上新中国的舞台,[3]《宝莲灯》被称为中国当代第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民族舞剧。[1]黄伯寿回忆说:“《宝莲灯》整个创作过程,是在苏联专家查普林老师、中国专家李少春老师关心指教下进行的。这样使我们一方面有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又有实践经验可遵循。”[14] 1964年,参与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舞蹈编导工作。[11][5]1976年,黄伯寿用蒙古族舞蹈律动编创的舞蹈《草原女民兵》上映[6][12]1980年8月,文化部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在大连举办。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比赛的名义进行的首次比赛,当时还是苏联专家培养的编导班学生黄伯寿等人参与了编导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