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战役

北伐战争期间国共双方进行的一次战役
1
4
三河坝战役发生于1927年10月1日至10月4日,是北伐战争时期南昌起义军在起义胜利后南下广东时,在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地区与前来堵截的国民党军展开的一场阻击战。[1][2]
1927年4月和7月,南京的蒋介石集团与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宣告破裂,第一次北伐也遭遇失败。面对如此情况,中国共产党在分析局势后,于1927年8月1日,联合国民党左派于南昌发动起义,坚持进行革命。南昌起义取胜后,中共方面决定派遣起义军南下广东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北伐。[2][3]但在南下途中,起义部队受到了广东国民党军阀李济深的围追堵截,遭受一定伤亡。同年9月,中共前敌委员会决定在广东梅州大埔县的三河坝地区分兵,起义军主力由大埔直下潮汕,并以时任第9军军长朱德率第25师与第9军教育团约4000余人留守三河坝地区,以防国民党抄袭起义军主力的后路。[2][4]蒋介石随即调令陈济棠、薛岳、钱大钧、黄绍竑等部在梅、潮一线阻击,起义军遭受一定伤亡。[1]9月30日,起义军主力在南下潮汕时受到国民党东路军的围攻战败,陈济棠即令驻守梅县的钱大钧部向三河坝起义军发起进攻。[3][5]而朱德、周士第和中国共产党代表李硕勋起义军指挥员,早在9月28日得到钱大钧指挥部转移的相关情报后,便令部队渡过韩江,在三河坝对岸的笔枝尾山上修筑工事,做好迎战部署。[3][5][6]
10月1日,三河坝战役打响。钱大钧率约2万部队进抵三河坝,向江对岸的起义军实施炮火攻击,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三次强行渡江。起义军在朱德的指挥下顽强阻击,两次打垮渡江的国民党军,并歼灭强渡成功后登岸的300多名国民党官兵。[1][5]10月3日,钱大钧率部渡江,从南北两面向起义军发起强攻。两军激战至黄昏,期间起义军73团阵地遭到国民党军的偷袭,而国民党黄绍竑部又有军队来援。起义军在面临三面围攻,伤亡严重,被迫留下75团3营作为掩护,余部随朱德于10月4日撤离战场。起义军75团3营除连长李泽群外,全部牺牲。[1]起义军从三河坝撤离后,取道湖寮[liáo]、百侯抵达饶平茂芝。10月6日[b],在得知起义军主力失利后,朱德作出了“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率起义军转战平和、永定、大埔太宁,北上永定、上杭、江西。[1][5][7]1928年4月,朱德率起义军部队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7][8]
在三河坝战役中,起义军付出了300~500人[a]伤亡的代价,[3]而国民党则伤亡了一千余人。[9]三河坝战役虽然以起义军撤退而告终,但起义军在三河坝地区逗留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革命的行动已经深入人心,扩大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同时鼓舞了广东梅州当地人民革命斗争的信心,推动了该地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5][10]此外,三河坝战役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保存了核心战斗力量,保存了叶挺独立团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朱德与毛泽东的井冈山会师,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程。[3][8][11]

战役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