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胜(Robert K. S. Lim,1897年10月15日—1969年7月8日)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出生于新加坡的豪门望族。原籍福建海澄县鳌[áo]冠村(今厦门市海沧区),新加坡籍华人,生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不仅是一位有趣味的多才多艺的人,还对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19年,他连续获得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医学内科和医学外科学士学位,并留校任生理学讲师。[1]在抗战时期,林可胜领导医疗系统积极参与救国事业。他领导红十字医疗队参与了日军进攻上海时的救援工作。此外,他还担任了中缅印战区司令官史迪威将军的军医总监,随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为战区提供医疗服务。在战争期间,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多次获得中、英、美政府的嘉奖和授勋,甚至获得了罗斯福总统的最高嘉奖。1944年底,林可胜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军医署署长。[2]抗战胜利后,林可胜在南京组建了国防医学院,并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尽管蒋介石曾任命他为卫生部部长,但他坚决辞去了这一职务。1949年,林可胜移居美国继续从事医学研究,并于1955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晚年,他与儿子詹姆斯·林一起居住在牙买加,直至1969年因病去世。[3]林可胜是中国生理学之父,为中国培养了许多医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人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