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由李贤、彭时等纂[zuǎn]修,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共90卷,体例源自《大元大一统志》。《大明一统志》以南北两京及十三布政司分区,每府、直隶州分建置沿革、名、形胜、风俗及古迹、人物诸目,最后附以"外夷"各国。《大明一统志》除明内府刻本外,又有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刻本,万历十六年(1588)修补嘉靖本。[1]书中引用古事错误颇多,甚至句读不通,但也保存了不少明代资料,可与《寰宇通志》比较参考。[2] 内容简介
以当时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以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津、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等38门。作简略说明。书末记述相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形势。凡经书所载,咸在网罗;而子史所传,则举当收录,比较系统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政区的有关地理资料。
《大明一统志》按天顺时期京师、南京布政使司所统之府分卷,每府按照《大元大一统志》分目,并增设了郡名、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陵墓、祠庙,缺坊乡镇及里至。万历时期刻本,增入嘉靖、隆庆时的有关建置。从京畿[jī]府州,直六部,全国十三布政司,其中一百六十、二百三十四州、一千一百十六县,到边之地的都司卫所及宣慰、招讨、宣抚、安抚等司都详加说明。虽然书中存在粗疏,引用古事有误,甚至句读不通,为学者所诟病,但是,比较旧志,此书有了明显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