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思光(1927年—2012年10月21日),本名劳荣玮,字仲琼,号韦斋,笔名思光。祖籍为湖南长沙,出生于陕西西安。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3]
劳思光出身于翰林世家。1946年,劳思光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三年后转赴台湾大学哲学院学习并于1952年毕业。1950年,劳思光用笔名“思光”发表《从文化史上看国家价值》一文,自此以“思光”之名闻世。1955年,劳思光因办报论政与政府戒严的要求不符,于是他离台去到香港,并受聘于香港珠海书院。1963年,崇基学院、新亚书院及联合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后,劳思光也于次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先后担任哲学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等职务,并于1966年出任中文大学研究院哲学学部主任。1969年至1976年间,劳思光曾三度赴美去到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进行访学研究。1985年,劳思光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退休。其后的20年,劳思光继续治学于香港中文大学,并先后担任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荣誉高级研究员、逸夫书院高级导师、哲学系访问教授等职。1989年至2012年期间,劳思光相继出任台湾及香港多所知名高校的哲学系客座教授。2012年10月21日,劳思光在台北逝世,享年85岁。[1][3][4] 劳思光学贯中西 ,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史、哲学、金石考证等方面皆有论述,有30余部作品出版,其中《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其一生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出版后被港台两地大专院校采用为指定教材。[5]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刘国英教授尊称劳思光是当代中国批判思想家和世界意义的哲学家。[6] 人物生平
劳思光原名劳荣玮,出身于翰林世家,其高祖和祖父都曾是清朝的高级官员,其父曾入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