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鳞翅目幼虫-抖音百科
鳞翅目幼虫,即烛型毛虫,是鳞翅目昆虫的典型形态,包括蛾类和蝴蝶类幼虫。这些毛虫的食性广泛,大部分为草食性,少数为腐食性,也有一些摄食其他昆虫、蚜虫、介壳虫的卵或蚂蚁幼虫。在成长过程中,它们会织出保护性的茧以化蛹。鳞翅目昆虫在农业、林业及畜牧业方面常成为害虫。鳞翅目为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2个大目,分布范围极广,以热带种类最为丰富。蝶类大部分为昼行性,蛾类在黄昏、黎明以及夜间飞行。鳞翅目幼虫在农、林和园艺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1][2] 形态特征
鳞翅目幼虫体长从1mm到8mm不等,躯干一般为管状,分节。有保护色,常与其摄食的植物颜色相同。多数毛虫有与毒腺相连的刚毛;如碰触,轻者可造成轻微刺激,重者皮肤炎症。头部多为椭圆形,唇基三角形,额介 于两条“人”字形的沟中间,呈“八”字形。触角短小,分为3节。单眼6对,每侧6个排成弧形。口器咀嚼式,上唇宽大,前缘的缺刻呈浅弧形、倒“V”形或倒“U”形,上鄂发达,有齿;下鄂、舌和下唇形成复合体,中央有一突出的 管状吐丝器。胸部分节明显,前胸有骨化的背板,称前胸盾。胸足一般发达,分为5节和1个爪。腹部10节,腹气门8对,位于第1—8节上。腹足通常5对,着生在第3—6节和第10节上。[1][2] 生活习性
鳞翅目幼虫的生活习性多样化,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其在中国的西安地区,这些幼虫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西安的春夏季节,鳞翅目幼虫在树叶、树干等地方尤为活跃,它们的活动与植物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这些幼虫通常在夜间取食,因为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