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沪镇-抖音百科
深沪镇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下辖镇,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东南沿海突出部,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素有“峙海金狮”之美称。截至2021年,深沪镇总面积33.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公里。全镇辖12个村和7个社区,常住人口约5万人,外来人口约5万人,共有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4万多人。全镇拥有各类企业183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56家。[1] 深沪镇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建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民间俗艺、戏 曲艺术等都极具海洋渔乡特色。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铜时代深沪庵山沙丘遗址;还有宋朝建成的崇真殿,明朝建成的抗倭遗址烟墩山烽火台、璧山崖刻、古栈道、汪公墓,清朝建成的宝泉庵、节孝流芳牌坊、深林宫等一大批享有盛誉的文物保护单位;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及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音乐——“深沪褒歌”;拥有数个中国地理商标——“深沪鱼丸”“深沪巴浪脯”“深沪紫菜”等。2020年,镇海宫“送王船”习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深沪镇先后荣获中国内衣名镇、国家纺织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服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国文明渔港、省级生态镇、省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乡镇、省级计生依法行政示范乡镇、泉州市国防动员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 历史沿革
深沪建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时称壁山里,唐称壁山里,宋称弦歌里,元正式启用深沪。明洪武二十年置巡检司,设九品司官,并筑司城造烟墩(烽火台),驻防正七品武职把总及五品千总,此制一直沿袭至清。 宋属安仁乡,弦歌里管辖;明、清属十五、十六都。民国1936年属五区;1942年属深沪乡,1943年属深沪镇。建国后,1950年属十二区;1956年属金井区;1958年属金井公社,属深沪乡;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属金井公社;1961年组成深沪公社,1966年置深沪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成立深沪镇人民政府。现辖有19个行政村(居),面积33.46平方公里。深沪港,有集装箱码头。1997年,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4.8万,辖港阜、壁山、南春、东垵、后山、狮峰、金屿7个居委会及首峰、群峰、华峰、东华、华山、浔光、华海、坑边、东山、柳山、运伙、科任12个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