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

高丽王朝第11代国王
王徽(1019年-1083年),高丽国第11代君主(1046年─1083年在位),初名绪,字烛幽,死后庙号文宗,谥号刚正明戴章圣仁孝大王,葬于景陵。[1]
王徽是高丽显宗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元惠太后金氏,是第10代高丽国王靖宗的兄弟。1022年(显宗13年),他被封为乐浪君。1037年(靖宗3年),被任命为内史令。1046年(靖宗12年),他以兄弟继承的形式继承了王位。1049年(文宗3年),他制定了功荫田柴法。1050年(文宗4年),他准备了灾害减免法,并补充了踏验损失法。1062年(文宗16年),他制定了三员讯囚法。1069年(文宗23年),他规定了量田步数法,确定了“结”[a]的面积。1076年(文宗30年),他再次确定两班田柴科,高丽前期的土地法最终完备。对外军事外交方面,他分别在1050年、1052年、1064年、1068年、1073年击退了东女真的侵略 ,并与辽朝的保持了大体和平的关系。王徽在位37年期间,文物制度得到整顿,通常这个时期被称为高丽的黄金时期。[1]

生平

高丽文宗王徽是高丽显宗的第三子,由元惠王后金氏所出,1019年(显宗十年)十二月初一出生于高丽开京。1022年,被封为乐浪君,1033年被任命为内史令。高丽靖宗死后继承王位。
文宗在位年间,治国有方,高丽王朝政治较为清明,经济高度繁荣,处于太平盛世的局面。文宗还大兴文治,任内佛教、儒学、美术、工艺等文化活动都得以大力发展。佛教在全国大盛,不论是地方或中央都有参与发经及讲课的活动。文宗用了十二年的时间修建了兴王寺,显宗以来持续了七十年之久的《大藏经》五千零四十八卷刻版工作在文宗年间完成。1067年,信奉佛教的太子王煦在兴王寺出家为僧,法号义天,封大觉国师,此后王煦又刻《续藏经》四千余卷。同时儒学也有发展,私学兴起,文宗朝最具代表性的儒臣崔冲,被誉为“海东孔子”。文宗不仅崇尚佛法,也提倡儒学,曾亲临国子监并对孔子行再拜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