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OST望远镜

位于河北兴隆县的天文观测仪器
LAMOST望远镜(英文名: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re Spectroscopic Telescope,缩写:LAMOST,中文译名: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又名郭守敬望远镜,是一架大型中星仪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LAMOST望远镜安放在河北省兴隆县连营寨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3][7]
1993年4月,以天文学家王绶琯苏定强为首的研究集体提出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 (LAMOST)”项目。后经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批复,该项目于2001年8月被批准,9月,LAMOST项目正式开工,并于2008年10月建设落成。2009年,LAMOST项目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和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验收,并于2009年下半年测试运行。自2009年10月开始,LAMOST望远镜对14个科学测试观测天区反复进行了测试观测,共计观测和处理得到了20万余条天体光谱。2010年4月17日,LAMOST正式被冠名为“郭守敬望远镜”。经过测试运行后,LAMOST望远镜于2011年10月正式进入先导巡天阶段,次年9月进入正式巡天阶段。[4][6][8][9]
LAMOST望远镜主要由主动非球面改正镜MA、球面主镜MB和焦面构成,另有光学系统、主动光学、机架和跟踪装置系统、望远镜控制系统、焦面仪器系统、观测控制和数据处理系统等8个子系统。LAMOST望远镜在进行观测时,天体的光经MA反射到MB,再经MB反射后成像在焦面上。利用主动光学技术,根据天体光不同的入射角实时加力变形MA镜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非球面曲面校正MB的球差。[2][3]
LAMOST望远镜的技术特点颇多,例如它有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的焦面,其配备的16台光谱仪是世界上最大的光谱仪集群等。[2]截至2023年5月,天文学家利用LAMOST数据已发表科研成果1300余篇,引用15000余次。截至2023年6月,LAMOST望远镜共观测了8666个天区,光谱总数达到2229万条。天文学家利用LAMOST望远镜观测的数据在银河系结构与演化、恒星物理研究、特殊天体搜寻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3][10]

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