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虏平寇

南明弘光政权推行的政策
联虏平寇又称借虏平寇指的是南明弘光政权,采取联合满清力量来消灭中原地区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的政策。[1]
明朝北都沦陷以后,先后在江南地区建立了几个政权,史称“南明”。而南明的对手有两个:大顺的农民军与满清。南明不能双拳并击是很明白的,不是联寇抗清,就是“联虏平寇”,二者必居其一。弘光政权则是采取联虏平寇的政策。

背景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内有流寇作乱,外有满清劫掠。明朝最终还是在农民军的打击下灭亡了。从清兵入关占领北京起,明至清的阶级矛盾就变了。认为阶级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就不能正确解释二十年左右仁人志士的抗清运动,更不能公正评价大顺、大西农民军联明抗清的正义性。无论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清廷,还是在南京继统的弘光朝廷,都把大顺农民军视为死敌。直到清兵南下,弘光朝廷覆亡,清廷推行一系列民族征服、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主要矛盾。
清军入关初期,兵力有限,特别是满族人口稀少,补充兵员颇非易事。原来的明朝虽分裂为山西以西的大顺政权和以南京为中心的南明政权,但地域辽阔,实力也相当可观。多尔衮摸不清底细,不敢贸然行事。在吴三桂的接引下,占领了北京[]辅地区已属意外,他初期的意图很可能是勾结南明,共平“流寇”,实现南北分治。这一方针对于南明弘光政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鉴于自身的腐败无能,苟且偷安,因而对清方代平“流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为此策既行,自己坐享江南财赋充盈之地,依然可以过着纸醉金迷的太平日子,“联虏平寇”就成了弘光朝廷一厢情愿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