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铁路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管理的铁路
1949年以前,除了昙花一现的漳厦铁路,整个福建在铁路交通上一片空白。1957年建成通车的鹰厦铁路及随后的外福铁路结束了福建不通铁路的历史,但崎岖的地形、改革开放前国家技术财力的匮乏以及台海长期处于战备紧张状态,使得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建铁路的发展仍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大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的春风,福建铁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了“两纵两横”铁路网(峰福、鹰厦、赣龙-龙厦、温福-福厦-厦深),除既有的鹰厦、峰福、龙、赣龙等铁路线外,相继建成温福、福厦、向莆、厦深、合福、赣瑞龙等快速、高速铁路,并将继续推进闽西闽北铁路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三纵六横”铁路网主框架,进出省通道增至10个以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682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302公里。

昙花一现

福建铁路的第一个起点,是1910年通车的漳厦铁路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西方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铁路这种现代交通方式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为振兴民族工业,促进交通发展,福建的许多海外华侨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修建铁路。为此清政府光绪32年(1906年)在福州成立官商合办的“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拟议建造福州至马尾泉州安海漳州厦门三条铁路,但最终只有漳厦铁路于光绪33年(1907年)动工兴建,宣统元年(1909年)铁路建成,宣统三年(1911年)通车营运。因营业不善、股款不继,这条自厦门岛对岸的嵩屿至漳州、长约45公里的铁路最终只修至九龙江畔的江东桥,全长仅28公里,设站点9个,列车全程运行需近3个小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