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缘灯蛾

昆虫纲鳞翅目灯蛾科动物
红缘灯蛾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灯蛾科动物,属于鳞翅目[1]红缘灯蛾(学名:Aloa lactinea),也被称为红缘缘灯蛾,是灯蛾科缘灯蛾属的一种动物。[2]该物种由Pieter Cramer在1777年首次描述。它们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区,主要危害玉米、棉花、大豆等植物。红缘灯蛾的幼虫体长约40毫米,全身密披红褐色或黑色长毛,而成虫翅展46~64毫米,体、翅白色,前翅前缘及颈板端部红色,腹部背面除基节及肛毛簇外橙黄色,具黑色横带,侧面具黑纵带,亚侧面一列黑点,腹面白色。红缘灯蛾在夜晚具趋光性,成虫出现于4至9月。红缘灯蛾的学名为Aloa lactinea,也被称为红缘缘灯蛾,发现于印度日本、中国(除新疆、青海外各省)、台湾、爪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缅甸菲律宾[3]

形态特征

红缘灯蛾的成虫翅展约46~64毫米,体、翅白色,前翅前缘及颈板端部红色,腹部背面除基节及肛毛簇外橙黄色,具黑色横带,侧面具黑纵带,亚侧面一列黑点,腹面白色。触角线状黑色,前翅中室上角常具黑点;后翅横脉纹常为黑色新月形纹,亚端点黑色,1~4个或无。卵半球形,初黄白色,后渐变为灰黄色至暗灰色。[4]
成虫:头颈部红色。腹部背面桔黄色,但第一节白色,自第二节起每节前缘呈黑色带状,腹部腹面白色。前后翅粉白色,前翅前缘鲜红色,中室上角有一黑点,后翅中室端部常具新月形黑斑。[5]
卵:圆球形,淡黄色,产成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