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颌龙(Huaxiagnathus),意为“华夏的颌部”,是发现于中国下白垩纪的兽脚类恐龙,属于美颌龙科。华夏颌龙主要分布于中国辽宁锦州地区义县,生活时期为白垩纪早期。目前,华夏颌龙属下仅有一种,即东方华夏颌龙。华夏颌龙的最大标本身长约1.8米,虽然这一体型与其他兽脚类恐龙比较小,但在美颌龙科中已经算是较大的。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内收藏了两件未正式发表的华夏颌龙标本,显示这种大型美颌龙类体表也具有绒毛状羽毛。 形态特征
目前华夏颌龙正式发表的标本一共两件,另外还有一些标本收藏在天宇自然博物馆,但是没有正式描述和发表。
正型标本:CAGS-IG02-301是一件几乎完整的标本,仅仅缺失了尾巴末端。这件标本保存在5块石板上。
华夏颌龙的头骨在保存的过程中压扁,所以很多骨缝细节无法被观察到。前颌骨具有非常发达的上颌骨突,向后延长并与鼻骨相关节,使得外鼻孔的边缘完全由前颌骨和鼻骨构成。上颌骨没有参与到外鼻孔的构成。外鼻孔非常大,向后延伸的程度达到了眶前窗的前边缘。上颌骨的外侧面可以看到一个上颌孔,大约位于眶前窝前边缘往后1厘米的位置。上颌孔很小,呈圆形。眶前窝的前边缘位于第5上颌齿的位置,眶前窗的前边缘位于第7上颌齿的位置。鼻骨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存在内外侧向的扩展。其外腹侧缘向下延伸覆盖住了泪骨的前突。因此无法确定泪骨的形状。右侧的额骨在向前延伸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尖细。但是左侧额骨与鼻骨之间的接缝无法被观察到。右侧额骨的外侧边缘盖住了眶后骨的背缘,因此只能观察到眶后骨的颧骨突。眶后骨的颧骨突向下延伸大约构成了眼眶后边缘的长度的一半。颧骨的眶后骨突非常长,构成了眼眶后边缘的下半部分。头骨后方有一非常长的略呈细棒状的骨头,可能是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