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

由各种致病性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指由各种致病性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2]念珠菌病的历史可追朔到1400多年前,早在公元610年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中就有关于黏膜念珠菌病的记载,这与如今的鹅口疮相同,这一术语沿用至今。1923年伯克奥特(Berkhout)提出念珠菌属这一名称。[6]
念珠菌病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本身和宿主相关因素,病原菌本身相关因素包括黏附和入侵、毒力作用等,宿主相关因素包括宿主防御功能减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等。念珠菌病患者、带菌者以及被假丝酵母菌污染的食物、水等均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部分,好发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皮肤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及糜烂、甲沟红肿化脓等;黏膜念珠菌病可表现为口角浸渍发白、唇部出现弥漫性肿胀等;系统性念珠菌病临床表现可见进食不适、长期腹泻等。念珠菌病的检查手段包括直接镜检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如假丝酵母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可通过清除局部感染灶、对症、支持治疗以及服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药物进行治疗。[2]
念珠菌病遍及全球,全年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以皮肤黏膜感染为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最常见于婴幼儿,治疗效果好。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患者则好发系统性念珠菌病。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或播散性感染预后不佳。[2]

病因

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