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洞山溪鲵-抖音百科
动物学史
自1978年龙洞山溪鲵新种发表以后,费梁等《山溪鲵属的分类探讨及一新种的描述》(1983)一文中对该种进行了再描述费梁等(1990,1999)叶昌媛等(1993)均记载为有效种。赵尔宓和鹰岩(1993)将该种记载为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的同物异名,但未说明改变的依据。1995年由赵尔宓主编的《中国两栖动物地理区划》论文集的“表1 中国两栖动物名录及地理分布”(第4页)和“中国两栖动物属种检索”(第17页)又记载龙洞山溪鲵为有效种。龙洞山溪鲵与山溪鲵的外部形态较为相近,两个种在四川峨眉山地区均有分布,经费梁、叶昌媛对比研究两个种的成体、幼体和卵胶袋以及分布区海拔的高低诸方面均有差异,根据现有标本的特征,龙洞山溪鲵 有童体型存在,经查看四川、云南等省10多个产地的近千尾山溪鲵标本,均未发现童体型个体。根据现有标本和资料说明,上述两种的形态特征差异具有稳定性;再者,根据上述两种的染色体资料:山溪鲵的2n=66(Kuro-oet al.,1998),而龙洞山溪鲵的2n=68(Yang et al.,1992)。根据以上情况,保留龙洞山溪鲵为有效种。 外形特征
成体:体肥大,雄鲵全长190毫米左右,最大的达265毫米;雌鲵183毫米左右,最大的达232毫米。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短,吻端圆,吻棱不显;鼻孔位于吻端两侧;眼大,与吻等长或略小于吻长;口角位眼后角下方;上唇褶发达,后半遮盖下唇;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呈“/\”形,各有小齿4~6枚,位于内鼻孔之间或 略前,间距约有1~1.5个齿列宽;舌窄长,前端游离缘狭窄,周缘无游离缘。多数个体咽喉两侧有残留的鳃裂,观察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保存的70尾标本中,无鳃裂的23尾(全长162~241毫米),占总数的1/3;有鳃裂者47尾(全长140~265毫米),占总数的2/3。其中雄鲵35尾,有鳃者24尾,占68.6%;雌鲵35尾,有鳃裂者23尾,占65.7%。鳃裂数目不等,其中左右各有3个鳃裂者占29尾,各4个者占5尾,有1~2个的共占4尾,其余左右各有3个或有4个者占9尾。 CIB 570199号标本的左右头侧虽均有4个鳃裂,但右边鳃裂的前背侧还有一个很小的孔,可能是舌弧与第一对鳃弧之间在发育过程中未完全封闭,部位相当于出水孔。绝大多数个体的鳃己萎缩呈残留的鳃迹(色深、乳突状),有的个体还有粗指状鳃丝,有的个体在最后的鳃裂封闭处,皮肤薄并略向内凹,可能是刚封闭的残迹。躯干浑圆而略扁;雄鲵尾长略长于雌鲵的尾长;尾粗壮,尾基部圆柱状,向后逐渐转为侧扁;尾背鳍褶低厚,起自尾基 后4~5个肌节处;尾末端钝圆。前、后肢粗短,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距1~3个肋沟;指、趾扁平,基部无蹊;指4个、指长顺序为3、2、1、4;趾4个,趾长顺序为3、2、4、1;掌、蹠[zhí]突或有或无,有者小而圆。皮肤光滑;眼后角向后有两条浅凹痕,一条止于口角后面,一条止于鳃裂前缘或前一条凹痕后面;体侧有肋沟12~13条,少数为14条;颈褶明显、弧形;咽喉部有若干纵肤褶;掌、蹠部有深棕色角质鞘;指、趾端黑色角化层极发达,几成爪状;尾背鳍褶后段边缘及末端均角化。生活时背面及体侧黑褐色,有的有不规则褐黄或橙黄色斑,多数个体背中央有黄色脊纹,少数尾部有云斑。腹面咽喉部淡紫灰色,胸、腹部紫灰色,有略呈黑蓝色不规则的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