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平署-抖音百科
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称南府,[1]始于康熙年间。南府隶属内务府,[2]曾收罗民间艺人,以为宫廷应承演出。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3]道光七年(1827),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4]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162年。 简介
升平署旧址位于南长街南口路西。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称南府,始于康熙年间。南府隶属内务府,曾收罗民间艺人,教习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以为宫廷应承演出。 历史回顾
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道光七年(1827),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升平署旧址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162年。乾隆十六年(1751),选征苏州籍艺人进宫当差,命名为外学,令住景山,仍属南府管辖。原习艺太监命名为内学。内外学的人数都在1000以上,所唱为昆、弋腔。宫内演戏,先由升平署缮写进呈皇太后,皇帝阅览的"安殿戏单",上列演出地点、日期、开戏时间、剧目及主要演员。最有名的剧目有《升平宝筏》(全部《西游记》)、《鼎峙春秋》(《三国志》)、《忠义璇图》(全部《水浒》)、《劝善金科》(目连救母)、《昭代箫韶》(《杨家将》故事)、《征西异传》(《薛丁山征西》)等,共计二、三十种。道光七年(1827),将外学撤销,艺人俱回原籍。又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嗣后又兼管召选宫外艺人进宫当差演戏或充作教习的事务,直到宣统三年 (1911),历时1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