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虫

地下害虫的重要类群之一
金针虫(Elateridae),是鞘翅目叩头虫科幼虫的总称,别名姜虫、铁丝虫、金齿耙等。由于幼虫体多为金黄色,体形似针,故名金针虫。成虫因有弹跳习性,所以又称叩头虫。[1]
金针虫成虫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一般不活动,常躲藏在麦田或田边杂草中和土坷垃下,夜晚出来活动,进行取食为害和交配产卵雌性成虫不能飞翔,行动迟缓,有假死性,没有趋光性;雄虫飞翔能力较强,卵产于土中3-7cm深处,卵孵化后,幼虫直接为害花生及其他寄主作物。[1]
金针虫食性较杂,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不仅可为害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多种农作物,而且也为害菠菜、甜菜等多种蔬菜和马唐狗尾草、牛筋草、黎等多种杂草。成虫在地上部分活动的时间较短,可取食农作物和果树等的叶片,对作物和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幼虫即金针虫,长期生活在地下土壤中,咬食作物种子,为害胚乳,使种子不能发芽;作物出苗后,则为害须根、主根或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现象。[1]一般水分越大的金针虫,在地下的位置越靠 上,并且温度高于7℃,金针虫开始上移,如果温度低于 7℃,金线虫的位置会下沉,在7℃~20℃金针虫最活跃, 一般三年金针虫完成一代。[2]

物种简介

金针虫是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昆虫幼虫的总称,多数种类为害农作物和林草等的幼苗及根部,是地下害虫的重要类群之一。在我国,成虫分类研究相对较多,刘淦芝在《中国叩甲科种类名录及属的概要》中记述了166种。胡经甫在《中国昆虫名录》中记述了174种。张祺等以我国叩甲的为害种类为主要对象,从分类区系、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等方面阐述了叩甲科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江世宏等记述了12亚科64属16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