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修

北宋时期的官员
穆修(979年—1032年),字伯长,郓州汶阳(今属山东汶上)人,后居蔡州(今河南汝阳),北宋文学家,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1]
穆修出身小官僚家庭,自幼好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推崇董仲舒韩愈道统,十岁起随父南北宦游。景德末年在汴京应试未中,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获赐进士出身。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调泰州司理参军,因才华出众且不阿谀奉承,受郡守赏识却遭通判忌恨,被诬告贬为池州参军,途中虽叩登闻鼓诉冤无果,后因岳父及通判去世才得免罪北回。穆修晚年家境贫寒,母亲去世后自负棺葬母,不做佛事。宋仁宗天圣三、四年(1025-1026年)间,穆修补颍州文学参军,后徙蔡州。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穆修去世。[1][2]
在文学成就方面,穆修不满五代及西昆体文风,力主恢复韩柳散文传统,亲自校正刻印韩柳文集于相国寺售卖,其文章影响尹洙苏舜钦欧阳修等,士大夫称能文者必称穆参军,著有《穆参军集》《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等作品。[1][2]

人物生平

穆修(979-1032),穆修幼年时就嗜好读书,不专注于文章辞句,倒细细探究道之本原。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穆修被宋真宗赐为进士,并调升做泰州司理参军,后又做颖州蔡州文学参军,故人称“穆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