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昉

辽金时代郓国公
[fǎng](1082-1149年),字公美,燕京(今北京)人,辽金时代大臣。先祖仕辽,累世通显。韩昉五岁时,父亲病逝,哭泣能尽哀情。
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补右拾遗,转史馆修撰,累迁少府少卿、乾文阁待制。辽朝灭亡后,降金。金太宗授昭文馆直学士,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官至卫尉卿、知制[gào],充高丽信使。天眷二年,任济南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六年,表乞致仕,迁汴京留守,封郓国公。天德元年(1149),加开府仪同三司,后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

人物生平

高丽虽与金早就通好,也自称藩臣属国,但迟迟不进誓表,金国多次遣使要约,均无功而返。韩昉出使高丽,晓之以情,陈之以利害,终使高丽进献誓表。回朝后,完颜宗干大喜道:“非卿谁能办此?”又对朝中群臣道:“自今出疆之使者,宜择人。”第二年,金太宗加韩昉为昭文馆直学士,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天会十二年(1134)入礼部,任职长达七年之久,原因是当时朝廷评议礼制,制度或因或革,多依靠其出谋献策,运筹推行。天眷二年(1139),韩昉任济南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1144),韩昉上表乞请致仕,不许。六年,再表乞致仕,仍被任命为汴京留守,封郓国公。不久,第三次表乞致仕,朝廷命以仪同三司身份致仕。天德元年(1149),加开府仪同三司,后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
韩昉性情仁厚,待人接物甚为宽容。曾被家奴诬告,查无实据,官府将家奴还与韩昉,韩昉待之如初,并言:“奴诬主人以罪,求为良耳,何足怪哉。”时人称其像一慈善长者,韩昉虽为显贵,诗书未尝离手,且善属文,尤长于诏册,所著《太祖睿德神功碑》,为当世所称誉。自出使高丽归来,每高丽使者来朝,必问安于韩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