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于俄罗斯里加,俄罗斯导演、编剧、剪辑、电影理论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1][5]被称为电影“蒙太奇之父”。[9]
1920年5月25日,离开大卢基,被派往波洛茨克当一名军事工程师。1923年,爱森斯坦执导个人首部短片《格鲁莫夫的日记》;[1]1924年导演首部影片《罢工》;[3]1925年执导影片《战舰波将金号》,[7]第一次把革命和人民搬上银幕,影片结尾处出现的奥德萨阶梯上的屠杀镜头是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10]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11]次年执导了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周年的剧情电影《 十月 》;[12][1]1929年-1932年出访欧美,1932年拍摄影片《墨西哥万岁》,该片在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金奖。[3]1938年他凭借《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苏维埃芭术委员会授予国家奖章。[13]1944年,执导传记电影《伊凡雷帝》,[14]第一集放映后得到好评,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15][16]随后爱森斯坦在1946年拍摄了《伊凡雷帝》第二集。[15]第二集于1958年上映。[17] 在影片中,近卫兵宴会的场面以及第二集的声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为世界电影的高峰之一,并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3]1948年2月11日,谢尔盖· 爱森斯坦因心绞痛而死于拍片现场,终年50岁。[1] 1938年爱森斯坦凭借影片《亚历山大·聂夫斯基》被苏维埃艺术委员会授予国家奖章。1939年,爱森斯坦被授予“苏联电影20年”贡献勋章。[1]1979年凭借影片《墨西哥万岁》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荣誉金奖。[3]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8]著有《蒙太奇论》[8]《并非冷漠的大自然》[19]等著作,从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两方面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被视作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