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腾蛟

明末时期文学家
李腾蛟(1609-1668),字力负,号咸斋,江西宁都人,明诸生出身。明末清初,他随魏禧等人居翠微峰,是易堂九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晚年居于三𪩘[yǎn]峰。他的著作包括《周易剩言》和《半庐文集》。李腾蛟有一子李宪和一曾孙李士晋。此外,他也是一位诗人。[1][2]

人物简介

李腾蛟自小聪颖,四岁识卦,即过目不忘。[1]明亡后,入翠微峰与易堂诸子相交,为“易堂九子”之一。年最长,诸子以兄礼相待,严敬无敢斁。后居三巘峰,以经学授生徒,要求弟子每日穿蓑[tuò]冠,朝夕歌诗,作揖入室。与临川陈际泰罗万藻宁化李世熊、邑人郭淮屏常以文会。好论 《易》,兼攻诗文。其诗慷慨激昂,铮然有声,多发兴亡之恨。年六十,卒。死后,吊祭者堵塞路途,哭声震耳。众人议其生平,魏禧曰:“先生当乙丙间除诸子籍,二十年非法之物勿服也,非法之人勿见也,可不谓贞乎?性诚厚爱人,与人熙熙然惟恐伤之,虽子弟门人犯之勿较,可不谓惠乎?”众以为然,遂私谥其“贞惠先生”。著有 《周易[shèng]言》、《半庐诗文集》、《易堂三处士稿》。其名 《清史稿·文苑传一》和 《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载。李腾蛟在六十岁时去世,死后吊祭者堵塞路途,哭声震耳。魏禧评价他:“先生当乙丙间除诸子籍,二十年非法之物勿服也,非法之人勿见也,可不谓贞乎?性诚厚爱人,与人熙熙然惟恐伤之,虽子弟门人犯之勿较,可不谓惠乎?”众人以为然,遂私谥其“贞惠先生”。[3]

代表诗作

【述怀】